笑话大全网 - 幽默笑话 - 蒙学是什么?

蒙学是什么?

问题一:蒙学是什么? 蒙学,即蒙馆,启蒙的学塾,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。

问题二:什么叫蒙学教材 )即蒙馆,启蒙的学塾。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。 (2)在蒙馆学习的教材和内容。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材及其内容。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《幼学琼林》等等。 至于“四书五经”等

问题三:蒙学的基本含义 蒙学,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。与小学、大学并列,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。目前,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,广义上讲,泛指古代启蒙教育,包括其教育体制、教学方法、教材等内容;狭义上讲,专指启蒙教材,即童蒙读本。古代,儿童“开蒙”,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,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,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。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,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,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;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。 另外蒙学也指蒙馆,启蒙的学塾,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。吴沃尧《历史小说总序》:“吾曾受而读之,蒙学、中学之书都嫌过简,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。”

问题四:何为“蒙学”? 所谓蒙学,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。与小学、大学并列,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。

问题五:《国学常识》什么是蒙学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育内容有:在儿童智慧蒙开之际,施以“圣人之道”的教育。运用“三、百、千”进行识字为主、兼以德行的基础文化知识学习。《百家姓》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是蒙学通用的识字系列教材。宋代理学是儒学的继承和发展,注重修身教育,这是不言而喻的。在青少年时期,主要使用《童蒙训》(又名《吕氏童蒙训》)《童蒙须知》《教子斋规》等课本进行。诗文训练,主要指宋元间的阅读训练。蒙学教育阶段,开始只作“点读”,即所谓“点书”:首在点出句读,其次点拨读书法。启蒙的时候,一方面读“三、百、千”,另一方面学习炼词、炼句、学属对、叶韵。宋元蒙学教育经验:1、宋元蒙学教育的内容广泛(1)注重蒙养教育(2)注重修身教育(3)注重诗文训练(4)注重继承和发扬作文训练和习字训练2、教学程式较稳定。学塾中主要进行读书、习字以及作文三方面的教学,是为进入官学、书院以及应科举考试作基础准备。而每一方面的教学,又都建立了一定的次序。如读书,首先进行集中识字。待儿童熟记千余字后,进入读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和“四书”。这阶段儿童主要用力在跟读、熟读和背诵。在此基础上,教师进行讲书,着重阐述书中的封建政治思想和伦理原则。习字的次序,则是先由教师把着手写,而后描红,再进入临帖书写。作文之先,必练习作对。学塾中实行个别指导,教学进度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异。一般说,都遵循由易及难的原则,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铺垫基础。教学中尤重视温故,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指导学生复习旧课和新课。(摘自百度文库――宋元时期的蒙学教育)。

问题六:蒙学的介绍 蒙学,即蒙馆,启蒙的学塾。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。

问题七:中国传统蒙学有哪些? 千家诗、声律启蒙、笠翁对韵、弟子、,孝经、增广贤文然后是四书五经啦

《草根谭》《千家诗》还可以看看《朱子家训》《袁氏世范》《颜氏家训》 问题八:我国最早的蒙学教材是什么 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与《千字文》曾合称三、百、千,成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,一直流传到清末。三、百、千后来又译成少数民族文字,编成蒙汉、满汉对照本,如《蒙汉三字经》、《满汉三字经》《蒙汉对照百家姓》《女真字母百家姓》 和 《满汉千字文》、《蒙汉千字文》,供满族、蒙族儿童学习汉文之用 。

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~

问题九:古代蒙学 都包括什么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,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,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、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,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。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成书于不同朝代(南宋、五代、南朝),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,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。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属于经典读物,这时,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。

私塾教育由识字开始,到学会作八股文,这个教学进程是如何安排的呢?一是识字,由认方块字起,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,读等于识字课本的“三、百、千”、《名贤集)、《神童诗》、各种《杂字》(如《五言杂字》、《七言杂字》)等等。这些识字课本,有一个***同特点,即句子短,句子整齐,四声清楚,平仄互对,音节易读,字很大,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,也很容易读,琅琅上口,很快读熟,句子读熟了,字也记牢了。充分利用了汉语、汉字单音、四声音节的特征,充分发挥了儿童时期记忆力特强的特点,也充分避免了儿童时期理解力差的缺点。突出记忆力的发挥和锻炼,这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汉字启蒙教育最有效、最成功的特点。其所以有极显著的效果,用现代科学观点回顾分析。这一办法的本身非常符合中国语言文字及儿童年龄特征的客观实际。现在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一特点,是极为可惜的。一二年间初步完成了识字教育,即开始读书教育。所谓“读”,是读出声音来,琅琅上口,强调读熟背诵。读的范围,首先是《四书》、“五经”。《四书》或先读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后读《论语》,或先读《论语》,再读“大、中”。最后读《孟子》。“四子书”的诵读次序,没有规定,但《孟子》总是后读,没有先读的。也有读书人家,启蒙时不读“三、百、千”等通俗启蒙读物,识了一些方块字后,就开始读《四书》。俞平伯老先生三足岁读书时,就开始读《大学》,老先生一九八三年给我信中说:“我近翻看三岁时所读《大学》,仍不大懂,虚度八十余年,诚可笑也。”不知老先生是否是说笑话,抑或意在讽刺,因为明白世上事不少都类此。近百年前三岁儿童读《大学》,到了八九十岁还不大懂。现在六七岁儿童读小学,许多“伟大的……”话语,其到了八九十岁,仍不大懂,不是也还是一样的吗?“记忆”和“懂”本来是两回事,自然大多可以统一起来,但也必然有不少不能统一的。即小时记牢,到老不忘;小时不懂,到老功也不懂的怪事,古今一样,谁也不能改变。不过这是闲话,且不管它。再说读《四书》的情况,大约一般聪明才智,有一年半到两年,就读的滚瓜烂熟了。按《四书》白文,《论语》一万二千七百字,《孟子》三万四千六百多字,加“大、中”约五万字,而且还要连朱熹的注解都要背熟,所以时间长些。但这是作八股文的最重要的基础。这点功夫非在十来岁时打好不可。然后再读《诗经》、《左传》、《书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等,自然也都要读熟,而且能背诵。这些读熟的书,为了防止忘记,必须经常温习,尤其是《四书》,更是要连本文带朱注,永远烂熟于胸中。随口引用,像说话那样自然,没有这点基本功,是谈不到作八股文的。《红楼梦》第九回写贾政盘问李贵,宝玉读书的情况,李贵回说“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《诗经》……”贾政让李贵告诉学中太爷说:“那怕再念三十本《诗经》,也是掩耳盗铃……什么《诗经》、古文,一概不用虚应故事,只是先把《四书》一齐讲明背熟,是最要紧的。”这就是特别强调基础的重要性。

问题十:什么是古代蒙学教育 蒙学,也叫“蒙馆”。《辞海》的解释是:“中国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。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、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。宋代以后教材一般为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蒙求》、《四书》等。没有固定年限。采用个别教学,注重背诵、练习。”